天災難料,傷亡難測
除了地殼運動引起的災難,近年氣候變化也加劇如颱風、洪水 等天災出現的頻率和嚴重性。
天災往往涉及龐大的傷亡和損失數字,
這些數字的變化自然成為傳媒和各界的最大焦點,
有時反而模糊了部分災民實際經歷的特殊狀況,
加上災區通訊受阻,以及各地網民對災情議論紛紛,
更難聽清災民的呼救聲。
我們需要隨時評估現況,聆聽災民所需,
並集合各方的力量;才可對症下藥,應對災情。

應對天災影響是無國界醫生工作一大範疇。我們的前線救援人員致力拯救災民性命,同時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見,其需要獲正視。請立即捐出 一日人工,回應災難前線的聲音, 為水深火熱的人們帶來醫療援助。
Listen to the stories amidst natural disasters

地震
「有一種奇怪聲響隱約在耳邊纏繞,然後我聽見有物件摔破……猛然醒來,我望見家裏一切都在顫動,不!都在搖晃!整個人也不由自主地搖動,到底發生甚麼事?孩子們都走過來抱着我,我來不及跟他們解釋,便把毛氈蓋在他們身上,並將家中有的軟墊、被鋪全部包裹着他們。突然,我聽到牆身碎裂,那聲音令我頭皮發麻,所有東西一眨眼便崩塌了……」

短短數十秒地震,帶來的傷害可以很深遠。救災團隊需冒餘震風險,把握災後黃金72小時盡力拯救生命,並為受影響的人提供緊急救濟物資。除大量即時嚴重創傷,還有很多接踵而來的長期醫療需要,例如心理健康支援、術後和復康護理,以及確保常規醫療護理運作如常,讓孕婦和長期病患者等最脆弱人群都得到持續照顧。近年較觸目的例子有2023年2月的土敘大地震、2021年8月的海地大地震以及2015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。
故事內容根據災民親身經歷或救援人員轉述內容所改編
由無國界醫生數碼傳訊主任、前香港電台新聞部高級編輯 - 陳宇謙聲音演繹
聆聽地震災民的困境


颱風
颱風來襲,可以癱瘓一個城市,甚至一個國家。氣候變化令風季更長,破壞力更難預料,更令部份本來少見颱風,較少相應防災經驗的地區,更易被颱風正面吹襲,釀成災難。近期較大型的風災有2023年2月至3月接連吹襲馬達加斯加、莫桑比克和馬拉維的熱帶氣旋佛萊迪(Cyclone Freddy);2021年12月吹襲菲律賓的颱風「雷伊」;以及2020年底,先後吹襲中美洲,令洪都拉斯全國近半數健康中心無法正常運作的颶風伊塔(Hurricane Eta)和艾奧塔(Hurricane Iota)。
故事內容根據災民親身經歷或救援人員轉述內容所改編
由無國界醫生法律顧問、前無國界醫生項目總管、前無國界醫生(香港) 籌款總監 - 柳天蕙聲音演繹
聆聽颱風災民的困境

水災
「自洪水來襲之後,昔日所走的路,好像每過一日又要改變。洪水無聲無息地侵佔着土地,我已經不再認得路,因為所有一切都淹沒,我的「家」也不知從哪裏找來……回到高地,有人在岸邊洗衣服、清洗物品,還有人取水桶回去煮食。旁邊的水面浮着一堆啡黑色的,帶有毛髪的物體。儘管如此,我只能閉着眼用膠桶抽起一桶水,這裏的水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氣味,而我和兒女過去幾星期都喝着這些水……」

雖然水災很少在極短時間內來襲,但禍害卻通常持續較長時間。例如2022年南蘇丹水災持續近八個月時間,水仍未完全退去,導致災民被迫長時間生活在條件極惡劣的環境當中,面臨營養不良和可致命的經水傳播疾病(如霍亂、甲型肝炎等)的風險。除南蘇丹,近年較大型的水災還有2022年8月中乍得中部和南部發生的大規模水災,以及同一時間巴基斯坦因季候雨引發洪水造成廣泛破壞,該國三分之一地區被淹沒。
瀏覽更多水災造成的影響和無國界醫生的應對
故事內容根據災民親身經歷或救援人員轉述內容所改編
由小菌(蔡紫晴)聲音演繹
獨家試聽支持無國界醫生日
一同回應災難前線的聲音。
你的一日人工,幫助我們盡快應對災後需求。
立即支持無國界醫生日!你的付出可為前線帶來:
HK$105 = 提供6個可折疊的塑料水桶幫助人們於災後盛載和運送乾淨的食水
HK$420 = 提供4幅塑料帆布搭建臨時棲身處
HK$660 = 為40人提供治療的緊急醫療裝備

Follow Us

Upcoming event
(stay tuned)